□陳廣江
7萬元一幅畫、50萬元一個人偶娃娃……在“二次元”的世界里,如此高價格的“定制產品”,已成一些年輕人,甚至未成年人爭相追逐的對象。記者調查發現,在年輕人中風靡的“設圈”“繪圈”“娃圈”,“名人效應”“逐利沖動”和“饑餓營銷”等套路交織,天價商品吸引了一些人沖動消費、盲目消費,甚至借貸消費。(11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)
自從今年4月,13歲女孩半年內花70萬買畫事件被曝光后,原本小眾化、隱秘化的“設圈”逐漸進入公眾視野,“設圈”亂象的冰山一角就此揭開。當“次元壁”被戳破,人們驚訝地發現,這個以低齡群體為主的“小江湖”,不僅小有規模,而且亂象叢生,“設圈”“繪圈”“娃圈”有成為“圈錢樂園”之勢。
所謂“設圈”,就是一個繪制自創人物形象的圈子,買家設定好人物的形象、性格、身份后,付費邀請繪畫師量身創作。這種“二次元”作品不能商用和傳播,買家只能自賞。一些買家會將虛擬人物當孩子養,即“養娃”。買畫和“養娃”花費不菲,一些“頂級畫師”的畫作價格,更是高得離譜。未成年人花7萬元買一幅畫,一個人偶娃娃拍出50萬元,這幾乎是對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律的公然挑釁。
這些并沒有多少藝術含量的漫畫人物、玩偶作品,為何讓孩子們如此瘋狂,不惜天價求購?除孩子心智不成熟、涉世不深等因素外,更深層的原因是,在自我投射、自我補償的心理機制下,孩子們在虛擬人物身上傾注了大量感情,以此彌補現實缺憾、獲得心靈滿足。有玩家就把虛擬人物稱作“兒子”“女兒”,并精心打造“娃”的角色、性格、世界觀,一點點把“娃”養大。
畫師、平臺等各路商家,精準抓住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弱點,并通過宣傳炒作、哄抬價格、虛假拍賣、“饑餓營銷”等套路推波助瀾,給孩子們營造難以自拔、卻又花費極其昂貴的夢幻空間,很多人就此被裹挾進來。為了以更快的方式賺到更多的錢,一些畫師還將內容、風格高度相似的作品賣給不同的玩家,甚至拼湊、復制和抄襲,導致“設圈”充斥著大量同質化、低水準的作品。不難發現,這其實是一場面向低齡群體的精準收割。
當前,這個圈子商業化趨勢嚴重,充滿了濃濃的銅臭味,“造夢”空間已然變味。除誘導消費、粗制濫造、定價隨意、不公正交易、“惡意拖稿”等套路和亂象外,這種缺乏監管的交易,還容易滋生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。如果任由這個圈子無序發展、野蠻生長,恐怕其會步“飯圈”的后塵。
任何“圈”都不是法外之地,任何交易都不能違背市場法則。對新行業、新業態,監管應當審慎包容,但不能放任不管。在行業自律機制失靈的情況下,相關部門應當加強指導和監管,出臺相關規范細則,填補監管空白,保障買賣雙方的合法權益。同時,設置未成年人交易金額門檻,完善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。
父母、老師等各方也應主動跨越“次元壁”,給孩子的心靈世界更多關愛與呵護,讓孩子從虛擬人物中走出來。